领导信箱 在职教职工 未来教职工 在校生 未来学生 其他访客

《年轻人》头条文章 | 夏智伦:把大学生就业这件头等大事抓实抓好

发布时间:2025.04.16
作者:   来源:《年轻人》    浏览次数:

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根基工程,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。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就业的主体,是就业的重点群体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。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,同比增加43万人,我省亦突破54万人,创历史新高,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。湖南省教育厅顺时应势,深刻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和现实意义,紧扣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,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

多维发力,高质量推动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

突出政策赋能,稳就业与拓岗位协同推进。2025年国务院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%左右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,提出“投资于人”的战略导向,凸显稳就业的决心。湖南同步响应,出台了系列举措,着力拓岗、稳岗、优服。在拓渠道方面,深挖市场化岗位潜力,稳定政策性岗位,扩大基层就业规模,力争为2025届毕业生提供不少于200万个就业岗位。在强保障方面,完善求职招聘、见习培训、创业扶持等帮扶机制,落实就业困难毕业生“一对一”帮扶,打造“青年就业友好型省份”。在引人才方面,实施“人才留湘”工程,各地各部门出台系列政策,充分利用住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吸引毕业生就业扎根。

强化产业驱动,传统优势与新兴领域双向突破。湖南以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为就业开辟新天地。传统产业焕新,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等六大万亿元级产业加速数智化转型,释放高精技术岗位需求。以三一重工为例,其智能工厂新增数字化工程师岗位2万余,将带来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。新兴产业崛起,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写入湖南省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“新蓝海”。如湘江新区科技城,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700余家,提供岗位上万个。企业梯队壮大,6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,7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,形成“大企业顶天立地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”的就业生态。如中联重科联合湖南工业职院等10余所高校开办“订单班”,培养输送技能人才5000余人。

深化教育改革,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。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抓手,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布局优化和学科专业优化,破解“人岗错配”痛点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,2024年全省新增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点98个,撤销低效专业点48个,限招专业586个,停招专业153个,学科设置与“4×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契合。如湖南大学近年新增的“机器人工程”专业,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98%。职业教育精准适配,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聚焦产业链需求,近三年新增专业点983个,为制造业输送毕业生6.4万人,开展企业员工培训227万人次。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集团共建实训基地,学生毕业即签约,签约率连续三年超过90%。创新平台赋能,重点支持7个世界一流培育学科,新增ESI全球前1%学科11个,发挥平台优势推动科研能力转化为就业竞争力。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孵化科技企业8家,直接带动毕业生就业数百人。

深化内涵,高水平构建就业育人新格局

加强思政引领,厚植家国情怀与湖湘精神。将就业育人纳入“大思政”体系,引导学生树立“扎根湖南、服务国家”的职业观。注重文化浸润,以“心忧天下、敢为人先”的湖湘精神引领学生将个人规划融入“三个高地”建设的战略大局。如湖南师范大学开设“红色湖湘”选修课,组织学生参观韶山、十八洞村等红色教育基地,接受红色文化洗礼,唤醒红色湖湘基因。突出实践育人,组织学生深入重点企业、乡村振兴一线,感受发展脉动,体验生动实践。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的“乡村振兴青春笃行”计划,让一大批学生埋下志愿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种子。提升师资力量,大力选优培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,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深度融合,打造“思政+职业”双导师模式,逐步形成高水平就业育人新格局。

推进体系重构,全链条生涯教育贯通学段。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,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突出职业教育。前移生涯规划,将职业启蒙教育前延至高中阶段,通过选科指导、志愿填报辅导,帮助学生提前锚定方向。如“高考志愿大讲堂”,在为学生提供志愿指导的同时,将学科专业发展介绍作为重要内容。深化产教融合,依托岳麓山实验室等平台,打造“校企双导师制”,推动实习实训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。如湖南工商大学与湘江实验室共建“鸿班”,为企业精准培养技术人才。

依托平台优势,打造就业服务“生态圈”。创业支持升级,深入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“七个一”政策措施,专门出台《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》,着力激发高校、教师、大学生创业积极性,组织“企业家进校园讲好就业创业故事”“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”等活动500余场,支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受理创业项目2146个。全省支持大学生创业氛围日益浓厚,“以创促就”作用初步显现。供需精准对接,深入实施“访企拓岗”“万企进校园”专项行动,年均举办招聘活动超5000场。如2024年秋季招聘季,比亚迪、楚天科技等龙头企业提供岗位超1.2万个,现场签约率达55%。基层就业激励,遴选基层就业典型,扩大“三支一扶”“西部计划”政策覆盖面,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。如吉首大学毕业生张晓敏扎根西藏9年,用行动坚守初心,用真情浇筑梦想,获得首届全国“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”、第十二届“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”称号等。

以赛促教,高能效点燃职业规划新引擎

2024年,湖南代表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决赛中斩获7金10银16铜,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,荣获优秀组织奖,教育部予以充分肯定,并确定第二届大赛决赛落户湖南,这既是荣誉,又是契机。前段时间,第二届全省职业规划大赛举办,共吸引137所高校110万名学生参与,参赛率达58%,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提升,315名决赛选手以精湛表现展示了湖湘学子卓越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潜力。全国总决赛已进入倒计时,湖南要紧紧围绕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就”目标,高标准办好大赛,聚力打造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、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大平台、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。着力加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,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,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。要突出用好办赛的三大倍增效应:一是发挥展示窗口作用,为湖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线、湖湘学子提供国家级舞台,助力更多优秀人才在全国脱颖而出;二是用好磁场效应,吸引全国青年关注湖南产业机遇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,把人才“引进来、留下来、用起来”;三是促进成果转化,要以“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”在湖南挂牌落地这一重头戏为契机,积极争取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项目来湖南,促进创新项目与本土企业对接,推动全国创新创业成果在湖南落地生根。

“追风赶月莫停留,平芜尽处是春山。”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大考,全省教育系统须以更高站位、更远眼光、更实举措,织密政策保障网,铸牢产业支撑链,完善育人全链条,培育引导更多“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”的湖湘英才,将个人事业发展宏图与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同描共绘,为教育强国、教育强省建设奉献更多青春力量,谱写新的青春华章。

(本文作者系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,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本文发表于《年轻人》2025年4月刊)